《新村》电影讲座 重现大马华人历史
J-on
|
Friday, July 19, 2013
|
Share this post on Facebook
报导:吴绍婷
摄影:吴绍婷
(金宝18日讯) 由马来西亚第一本中文电影杂志《电影本事》主办,拉曼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会与电影学会联办的《新村》电影讲座,首次在拉曼大学举行。
此讲座有幸邀请到执导这部电影的导演黄巧力和制片郑雄城轮流分享精彩的《新村》拍摄过程以及前期准备工作背后的点点滴滴。
《新村》是大马首部中文史诗电影,讲述马来西亚华人被殖民期的历史故事。
《新村》电影讲座是由马来西亚第一本中文电影杂志《电影本事》主办。 |
黄导说,这部电影主要是记载大马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现今的中学历史课本可以说是销声匿迹。他也强调华人被殖民期的历史故事应该被好好记载,而不是被刻意删掉。
“这个新村的题材很重要,它不仅是个普通的乡村,而是被殖民时期被强行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希望有生之年把它重现大荧幕。”
他透露,现时大马有450个新村,约150万人还居住在新村里。
“我本身也是来自新村,是新村的小孩,希望藉此电影让新生代知道和了解大马华人以前的苦难历史。”
此外,黄导也边分享历史照片边解说华人在殖民时期的艰辛生活,在场的观众全神贯注地聆听着。
导演黄巧力(右)在讲座会上侃侃而谈,分享电影背后的点点滴滴;左为制片郑雄城。 |
黄巧力:《新村》题材非常敏感
郑雄城:导演是控制狂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凡是有牵涉于历史、种族的课题都相当敏感。当被问起这个题材在大马的敏感度时,黄导不假思索地主张这个题材的确非常敏感。
制片郑雄城表示,在构思剧本的过程中必须非常小心严谨,所收集的资料都务必经过审查。因导演在研究方面下了很多苦工,所以他形容导演为“控制狂”,引来现场一片笑声。
“我们都有做足事前功课和研究,并接触一些相关人物,例如有亲身经历殖民时期的前辈们和有关历史顾问以探讨历史的真实点滴。”
他也说,为了让这部电影顺利拍摄,制作团队也有征询电检局和媒体的意见。
“我们用‘人民的困苦生活’这个角度来看待历史,由于之前没有做过类似的题材,心里也会战战兢兢。”
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应该大胆尝试一些敏感性题材,不要自我限制,这样方能扩大视野和思考范围,而这部电影就起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资金有限 无阻圆梦
制片声称,电影制作的资金有限,前期的研究工作与资料收集都要做好以避免不必要的开支,这样方能圆梦。
《新村》共花费了300万马币,原本拟于去年8月上映,同时迎接国庆日的来临,但因档期问题而无法如期上映。
黄导表示,要把真实历史视觉化绝对不容易,需要的是耐心,毕竟那是一部历史片。
“我很在乎这个国家,也注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定位和身份的认同,所以《新村》这部电影是给先辈们的一种致敬。
“我们在文献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综合了三大资料收集,分别源自于英国人、共产党以及本地新村人。我们以古老的历史照片和专人的指导为依据,制造出电影里所使用的道具和衣着。”
他希望未来的日子里,资金会更充足,以便能把电影呈现得更逼真。
曹菽敉:拉曼生勇于表达自己
应多看不同类型电影书籍
在问答环节时,在座的学生们都很踊跃地发表问题与不解,似乎对电影这个行业抱有颇大兴趣。《电影本事》主编,曹菽敉表示对此感到惊讶,并称赞拉曼的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她也强调人有梦想是件好事,鼓励学生能付诸于行动,比如多看不同类型的电影和书籍以自我增值。
讲座结束之前,电影本事的主编、拉曼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会和电影学会代表轮流赠送纪念品予导演和制片以表感激。
《新村》被列为PG13
电影,将在8月22日上映。导演黄巧力和制片郑雄城大声呼吁大家能到电影院支持这部本地电影。
《电影本事》主编曹菽敉赠送纪念品予黄导演以表感激。 |
《电影本事》主编曹菽敉赠送纪念品予制片郑雄城。 |
中华文化研究会筹委会主席翁敦铭赠送纪念品予黄导演。 |
电影学会代表陈沛君赠送纪念品予制片郑雄城。 |
简介
电影本事:
马来西亚第一本中文电影杂志于2011年创办,多为推广电影,电影分享,workshop等交流活动。在杂志内提供读者国内外的电影资讯,提升大马华人对电影的了解和兴趣。
马来西亚第一本中文电影杂志于2011年创办,多为推广电影,电影分享,workshop等交流活动。在杂志内提供读者国内外的电影资讯,提升大马华人对电影的了解和兴趣。
导演黄巧力:
椰楼映画国际影视制作公司的创办人,总导演与监制的系列作品有《家在马来西亚》、《扎根》、《我来自新村》、《我来自华校》、《老字号》。凭《扎根》系列赢得2007年马来西亚第6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导演奖,也是2002年ASTRO华丽台/NTV7电视连续剧《己子当归》的导演之一。
制片郑雄城:
文字工作者,同时也是著名Old China Café 餐厅老板。曾担任本地制作电影《黑眼圈》制片。